游园之旅:苏州园林的韵味
文:大虾
《红楼梦》林黛玉的老家在苏州,只有苏州这地方方能孕育出像她这号气质人物。正当贾宝玉抱怨残荷破坏视觉美时,林黛玉即刻送上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即使是残荷,也有欣赏的角度。雨水打在残荷上,滴滴答答,便是一场天然演奏,只有像林黛玉这等情感细腻的人方能察觉其中的奥妙。林黛玉赏荷的角度却也道出了苏州园林的韵味。
园林的韵味需要细细体会,才能领会到它的秀美和趣致。
借景的巧思
夏日炎炎,来到苏州,缓步游园,宛如跌入时空的穿梭机,回到了久远的朝代,以今人的审美感欣赏古人的美学。
园林中自然少不了穿梭其间的走道。这些走道曲曲折折、时上时下。曲折的走道在有限的空间里制造了“额外”的空间感,让人在曲折、高低之间体会不同视角,增添了游园的趣致。虽然同是一幕风景,却在转折和高矮之间展现许多的可能性。
此外,造园者还利用了借景在视觉上创造空间。这一点对网狮园尤为重要。在众多园林中,以网狮园的面积最小。因为面积的所限,又为了避免园内拥挤,空间上的运用更显得重要。窄小又曲折的走道让人在迂回间产生了一种空间错觉。
在有限的空间里设置矮墙,把单一空间划出不同的天地。作为空间隔离的矮墙除了在有限空间里制造不同天地外,矮墙上的小窗既向墙另一边借景,也让这一边的人瞥见另一方的景致。
稍微留意,就不难发现这些散布园林四周的小窗框仿佛是一幅幅变动的“画”。矮墙上的每个小窗口除了不同窗框的设计之外,也肩负借景用途,将他方的景色引进原来的空间里,使得窗框成了画框,窗内的景色便浑然成了一幅画。这些“画作”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
循着小道而行,穿过不同框边的门。放眼望去,门框与门内的景色又是一幅图景。于是,门内门外都形成独立的一景。如此的空间运用,在西方的园景内实在少见。这类带“框边”的景致在苏州园林却随处可见,而且每幅都是独一无二的。
于是,当你漫不经心地经过一棵树时,它可能是某扇窗或是某道门更或是某角度的风景。这时才恍然大悟,园内所种植的树木花草都有其用意。你不得不佩服园林精心的布局和考虑的周详。
除了带框边的图景外,另一种景致则是无边的画。例如在墙边一隅种植三三两两的翠竹,或在墙中心设置一座小巧的假山,避免墙壁空洞,形成另一番景色。于是,园林本身的景致之中又蕴藏了一景,景叠景,层叠层。
MP3、电视以外的感官享受
游园是一种五官享受。园林花草在设计上也考虑到四季运行,以确保园内每个角落一年四季都有生命,都有芳香。很显然的,造园者除了对季节的考量,也不忘天色嬗变的考虑。
窗外的芭蕉除了遮荫,晴天还可增添翠绿;雨天听雨,便是听觉享受。风起时,芭蕉叶婆娑起舞,池塘潺潺水声,波光粼粼,随着光线的转移而呈现不同景观。到了晚上,又是另一番景致。古人虽没有现代生活的MP3或是电视,却和现代人一样追求感官享受,在某个角度来说,可能追求得更甚。
拜访苏州一座又一座的园林,发现每一座都有它自己的特色。网狮园精巧,拙政园爽朗,都有其不同韵味。
走出园林的大门,回到现代化的苏州,深切地察觉到时间的巨轮如何在苏州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回望门内的园林,隔着门槛,仿佛又是一个时空距离。
|
|
欢迎光临
郑重声明
至正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至正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发信至zzsw@zzsw.net
或至电0512-6558278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