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回头看看第一张图片,是不是能分清那个是A货翡翠?对啦,是右下角的那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上面的三个是东陵石,最透的灌胶最少或者没灌胶,只是酸洗后打色,最浑浊的是漂白灌胶最多的,当然这些经过酸洗染色的东西,并不是翡翠,更谈不上B货C货了,纯属假冒翡翠;左下的两个是水沫子,注意,水沫子也有种水不错的冰种、玻璃种,如果有飘花也大多是平行分布,按照一个走向延续下去,而且怎么看都太“水”,没有翠性。
且慢,这里弄出个“翠性”,咱老百姓恐怕又不明白了?啥叫翠性啊?简单来说,翡翠的翠性是指:不论翡翠原料或成品,只要在抛光面上仔细观察,通常可见到花斑一样的变斑晶交织结构。在一块翡翠上可以见到两种形态的硬玉晶体,一种是颗粒稍大的粒状斑晶,另一种是斑晶周围交织在一起的纤维状小晶体。这种晶斑有时候很明显,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闪光,又像玻璃内部的断层,但是遇到种水十分细腻微晶的翡翠,也不容易看到,所以翡翠的翠性有时候更多的也是一种感觉,是指那种翡翠的感觉,比如上面的6个“翡翠”,除了右下角的A货翡翠结构显得很致密、很“有劲儿”、很“瓷实”外,其他几个都显得松散,有点“水不啦叽”的感觉,这就是没翠性。
注意:蝇翅效应不是鉴别翡翠的必要特征指标,种细的翡翠可以没有蝇翅效应,而其他石头也可以有蝇翅效应。
下面再看一个镯子:颜色和水头都一般,通过半透明的质地,可以见到内部的裂绺和絮状结构,从这点来看,显然没有经过漂白和灌胶处理,轻轻磕碰,也是叮当悦耳,不像B货那样的沉闷沙哑,应该是A货无疑,在商场这样的翡翠手镯标价在5000元上下,比1000-2000左右不透明的“砖头”料子要好很多了,但是如果用10倍的放大镜仔细检查表面,就会看到十分细微的酸蚀纹(比一般的B货酸蚀纹细微很多,加上这个镯子水头也不错,所以照片上很难拍出酸蚀纹,一般情况下就更看不到了),说明经过弱酸优化,这就是A+B货了!若在2003年以前,这就是A货,只是因为国家标准提高了,才被请出A货的行列,但是又比B货更接近纯天然翡翠,而且也可以当作A货佩戴,所以市场价格也会很高,一般情况下,即使行家也不会一眼就能识别出来:除非拿在眼前用高倍放大镜仔细查看(可是人家带着镯子是让您用放大镜看的吗?),否则无论是外观还是物理特性,都与真正的A货基本一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面这对手镯才是真正的冰底A货,絮状飘花之间可以看到很好的水头,颜色淡青纯净,注意:只有老坑的A货才会有如此干净的颜色,新坑料都比较晦暗,而且容易带裂,这里却没有丝毫裂绺,“水差一分,银差十两”,在市场上算得正宗的中高档货色。(本人藏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注意:上面这个镯子之所以还值点钱,有三个要素:一是颜色纯净,没有一丝脏色,这个最是难得,很多冰底的翡翠,颜色脏乱黯淡。二是水头十足,种质细腻,局部甚至通透,是很不错的冰花镯子。三是无裂无绺,十分难得。而商家正是为了模仿这样纯净的颜色和水头,掩饰材料中裂隙,才有了大量的B货翡翠:
B货制作的一般方法是:首先在选料上,要选择有原生绿色但基地泛黄、灰、褐等色的品种,且要求其结构不太致密,翠件不宜太大,以强酸(如盐酸、稀硫酸等)浸泡,一般为2~3周,观察翡翠样品黄、灰、褐等杂色基本脱掉,脱色后的翡翠颜色鲜明、绿色突出、底色明显变白,但此种翡翠由于酸性腐蚀呈现干裂的外观。这时用弱酸性盐溶液浸泡1~2天,将酸液中和掉,再用清水洗净。将清洗好的翡翠放入烘干箱烘干,烘干温度不超过200℃。尽管其整体结构没变,但微细结构已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松散的丝网和窝状结构,降低了翡翠强度,为了恢复其强度,需使用粘结力较强的环氧树脂进行填充。填充方法是:先把样品加热到200℃以下,再浸入到环氧树脂中,然后取出烘干,使树脂均匀渗入到翡翠裂隙中,并且固化。最后将固化好的翡翠按原形抛光,去掉肉眼可见的表面胶。
了解B货的制作过程,有利于对其进行鉴定。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鉴别B货翡翠:
一、透明度。B货翡翠多呈半透明到微透明,但放入水中透明度降低,感觉像蜡状物。内部结构不清晰,而透视天然翡翠,可见其内部丝瓜瓤般网状结构。
二、光泽。B货光泽暗淡,没有天然翡翠明亮和水灵的感觉,好像塑料制品。
三、手感。B货翡翠用手反复触摸,有玻璃样温滑感,没有天然翡翠的湿滑感。
四、声音。将体积较大的两块翠对碰,B货发出有裂纹瓷器的沙哑声。
五、放大镜观察。在10倍放大镜下,B货表面布满蜘蛛网状的细小裂纹,如果抛光不到位,表面仍可见到环氧树脂残余(乳白色蜡状物)。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B货手镯,照片来自网络。这样的B货特征明显,一眼即可看出,但是做工好的B货有时候肉眼很难分辨,需要上手借助放大镜综合判断。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下面是一个A货的镯子,注意看颜色和种水,虽然不如上面的A货镯子种水通透细腻,但因为带了绿色,价值就比上面的A货手镯高很多,所谓“色差一级,价差十倍”,说得就是颜色的重要。
A货绿色手镯局部(本人藏品)。A货特点:晶粒有清晰的轮廓界限,晶粒间水头十足,表面十分光滑,色泽呈团块状不规则分布,色块之间界限分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注意:别看这个镯子晶粒比上面那两只冰花镯子粗,但是市场价值却比很多所谓“冰底”的高出一大截,因为这是一只具有很明显特征的“带色的”老坑货!当然,如果上面的晶粒经过地下巨大的应力作用进一步细腻致密,透明度也会改善很多,那就更值钱了。
老“坑”(也称老种、老厂等)的翡翠,结构细腻致密,粒度微细均匀,微小裂隙不发育, 它的硬度比重最高, 是质量较好的翡翠,但不一定透明度就好。或者说,水头只是论价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全部,这是初玩翡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既然翡翠的颜色极大决定了翡翠的价值,自然引起了C货的大量出现:
C货的传统制作方法是:首先选适当的翡翠,一般要有一定的孔隙度,特别致密的翡翠不能染;接着要将待染翡翠严格清洗,常加稀酸,清洗掉油污或表面杂质;然后将翡翠放到烘干箱中烘干,等干燥后放入染料或颜料中浸泡;稍微加热,以加速溶液侵入翡翠孔隙的速度,其时间视翡翠的品质来定,一般要1~2周。浸泡好已部分上色的翡翠,经烘干后,会再浸一层蜡使其颜色分布看起来更柔和。
对于较为致密的翡翠,也有了染色的工艺:就是将翡翠加热,然后投到水里或油里,这样它就会出现很多小裂纹,然后进行染色。这样的染色过程就破坏了翡翠的原有结构。
更为现代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激光打色:用激光在翡翠上打上很多极其细小的微孔,然后再染色,这样做出来的C货,肉眼基本看不到小孔,表面似乎很光滑,只有在专业的滤色镜下才能看到,小孔部分呈红色。
注意:C货翡翠未必经过强酸腐蚀,有时候表面也十分光滑洁净,加上颜色又漂亮,如果单纯从图片上看,很多时候连老手也会走眼,不过好的C货也需要高手才能制作,一般的C货大都颜色过于鲜艳或者偏邪,熟悉翡翠色谱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