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数招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 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 明.徐渭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为“坐隐”、“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至北宋,又有徽宗所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又称“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又有“烂柯”之名。看看烂柯的故事,从中可以细品出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二童子本为仙人,而中国的隐士高人常常被以仙人来看待,那些人总是有限些仙味道的,对局间,只有棋局凸现,而无人事纠纷,是故坐隐。童子坐弈不语,全凭棋局中黑白相交,是谓手谈。世间苦乐全在棋局之外,童子不晓,王质不觉,所以忘忧。一局未竞,世易时移,斧烂柯矣,世间千回百转,竟然不如一局棋的时间长,故言烂柯。
实际上坐隐、手谈、忘忧、烂柯所用的典故均是两晋时期的言谈作品,坐隐、手谈出自《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忘忧出自《晋书.祖逖传》,烂柯出自晋人的《志林》。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那个时期的围棋已经登堂入室,在理论上、地位上、棋艺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士中广为流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这不能说是巧合,而是在那样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围棋的故事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必然产物,并且与玄学,也就是道家的关系极其密切。并且以此为发端,在三者得影响下,向后一直传延着并发扬着其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