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之城门
《吴地记》载:阖闾城四周辟“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陆门八座是:西阊门、胥门;南盘门、蛇门;东娄门、匠门;北平门、齐门。八门之名史载不一。《吴郡图经续记》所载,无平门而有葑门,而说平门一名巫门,与赤门二门都不在八门之数。吴时东门不开,“欲以绝越也”。唐时八门都开。宋初填塞蛇、匠二门,留阊、胥、盘、葑、娄、齐六门。南宋时为便于守卫,只开五门。元末张士诚占据苏州后,在六门添造了月城。太平军攻占苏州后,曾将月城拆除。失陷后,清廷又将葑、娄、齐、胥、阊5门的月城恢复。
民国时期,先后增辟和重辟金门、平门、相门和新胥门。
1949年苏州解放时,共有阊门、胥门、盘门、葑门、相门、娄门、齐门、平门、金门、新胥门10座城门。以后大部分城门陆续被拆除(城门拆除后门名作为地名而存留),现仅存盘、胥、金3门。
阊门
位于城西北。传说天门中有阊阖,取“通阊阖风”之意而名。阖闾率大军由此出门,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故把阊门又叫为“破楚门”。元重建后名金昌门,建金昌亭于门内,而“吴人呼间门已久,不能遽改,名之如故”。清初修建门楼,题以“气通阊阖”额。
阊门套城(月城)在民国16年(1927)被拆除。23年,仿金门罗马式建筑改建,25年竣工。改建后的阊门增辟两侧门,中门宽9米,高9米,为车行道;两侧门各宽2.5米,高4米,为人行道。50年代城门被拆除。水城门解放初尚有木栅门,60年代还留有构架,现今仅存拱圈基础。
盘门
位于城西南。初名蟠门,门上曾刻有木头蟠龙,以示镇压越国。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称盘门。现存的盘门是元代重建、经明清两代续修的遗物。清初修建门楼,题以“龙盘水陆”额。此门水陆两门并列,包括两道陆门和两道水闸门。两道陆门间为“瓮城”。两道陆门外城门门洞宽3米,深7米;内城门门洞宽4米,深15米。城门中间有通天狭道,系放门闸之用。内外城门之间是20米见方的空地,将敌人诱进这里,门上便矢石俱下,予以歼灭。为了御敌,还在城门上设置雉堞、女墙、绞关漫道(即上城坡道,坡度为二十度)等。水城门有两重拱圈,全用花岗石砌成,四根粗大的石柱撑住拦顶,石柱基础用石块砌筑。门洞内两只小船可平行而过。
盘门是现存典型而又完整的很有特色的古代水陆城门,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曾作过一次整修,1981年开始按此门原貌全面修复。1985年开始重建门楼。
胥门
位于城西,万年桥南。即姑胥门,因姑胥山得名。相传伍子胥宅在此,且后又悬头于此门,故称胥门。
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测知太湖地势高过苏州,为免城内遭泛滥之灾,就把胥门加以封闭,此后胥门便无水门。
元末重建的胥门,经明清两代重修,为苏州现在除盘门外仅存的古城门。清初修建门楼后题“姑胥拥翠”额尚在。经实测,门洞高4.14米,宽3.25米,深11.45米。
娄门
位于城东北。原称醪门。《吴地记》载:“娄门本号昭门,东南秦时有古醪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随改称娄门。清初重建门楼后题以“江海扬华”额。
城门分外、中、内三重,内城筑有城楼,三重城门之间有空地和闸门装置,十分坚固。水门三道也有闸门装置。外城、中城及内城门上的城楼约在民国37年间被拆除。1958年,内城门和水门也先后被拆除。
相门
原名匠门,位于城东。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后称“相门”是音的转变。门在宋初被填塞。民国23~25年重辟,解放后被拆除。
葑门
位于城东,相门之南。初名封门,以封禺山得名,因附近河中有缚蜉鱼(江豚)出没,又名缚门、蜉门。又以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为葑门。该门经历代多次重建。清初重建门楼,题以“溪流清映”额,并增辟水门民国25年门楼被拆除。50年代拆除城门。
齐门
位于城北。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相传闻闾十年(公元前505),吴破齐,齐以女质,配与吴世子波。齐女思乡,日夜号泣成病,阖闾乃造此门,名“望齐门”,令齐女往游其上,后称齐门。又传,当时吴强齐弱,年老的齐景公慑于吴王声威,将女配与吴太子波。太子波早亡,齐女思乡,吴王在齐门上造九层飞阁,让齐女登阁望乡,故又名望齐门。
据考,齐门有城郭,旧称城垛子,城郭之间还有方角城墙。齐门有三道城门。内城门西侧有水城门,门上建有两层城楼,俗称鼓楼。内有内城河,外有外城河,城郭之间相距二三十米。因有三道门,故道路曲折,交通不便。50年代初,首先拆除城门城楼,1978年建水闸时拆除了水城门。
平门
位于城北,齐门之西。门名有二说:一说,表示欲平定齐国之意,故名;一说,伍子胥平齐大军从此门出,打败了齐国,班师回朝,大军由此门而入,故名。古平门何时废塞,无考。民国17年,为便利城内外交通,重辟平门,为两个并列的高大城门洞。有外城河而无内城河。城门上无城楼,更无水城门。1958年拆除。
金门
位于城西,阊门之南。民国18年开始兴建,20年元旦竣工,36年曾经维修。城门系罗马纳司克式,上有飞檐斗拱,设三门,中门为车行道,两侧门为人行道。此门至今仍较完好。
新胥门
位于城西,古胥门之北,与万年桥正对。民国27年,为便利城内外交通而辟并列的门洞。1953年拆除。
南门
苏州原无南门,南门系解放初期为繁荣经济,开展城乡物资交流,新建了南门大桥(今人民桥),遂将附近城垣拆除,成为苏州城南面的一个出入口。
蛇门
位于城南,门朝向越国。据传,在方位上,越国处于“巳”的方位;而“巳”在生肖中代表蛇。该门筑成后,还制作一条象征越国的木蛇,蛇首西北向,表示臣服于吴,城门因此得名。宋初此门被填塞废毁。
赤门
位于相门南三里。门朝正南方向,方位上南方在午位.属火,火色赤,故名。何时废塞,无考。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5-22 14:5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