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名人之高启
高启(1336—1347)字季迪,号青丘于、槎辑。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称“吴中四杰”。高启“系出渤海,世为汴人。南渡随跸家临安,后趋吴”。居于城东北陬。元季张士诚据浙右,高启“挈家依外氏”。明洪武2年(1369年)正月与同里谢徽修《元史》,八月书成上进。次年七月,迁至松江青丘旧居。作《姑苏杂咏》。后移居虎丘西麓训蒙,未几迁城南。洪武五年(1372年)魏观知苏州府,与高启“旧好”,高遂“徙居城中夏候桥,以便朝夕亲与”。洪武六年(1373年)魂观把苏州府衙门修建在张士诚宫殿的遗址上,被人告发。高启曾作《郡治上粱文》,有“龙蠕虎踞”之句,触怒朱元璋,将魏观、高启一并处以腰斩极刑。高启时年仅39岁。事后不久,魏观恢复了名誉而高启冤案在洪武、痉文两朝都未得昭雪。高启在诗歌土具有特殊的天才,“出语无尘俗气,清新俊逸,若天授之然者。”(吕思勉《高启传》)自编诗集有《吹台》、《江馆》、《青丘》、《南楼》、《娄江》、《风台》、《姑苏》、《胜壬》、《缶呜》等,文有《凫藻集》、词有《扣舷集》,总共2000多篇,生前自选诸集中诗,名《缶鸣集》未刊。死后由内姪周立校订并补足1000首诗,刻板行世。景泰元年(1450年),吴郡徐庸又以增补,数量增多一倍,编为《高太史大全集》,共18卷,以体分类,另附文《凫藻集》5卷、词《扣舷集》1卷,成为通行本。清人金坛编著《青丘诗集注》,注明高启交游出处及诗中典故。今人徐澄宇、沈北宗校点之《高青丘集》为目前最完善本。《姑苏杂泳》收录诗136首(高启序云,123篇)。有“登高望远之情,怀贤吊古之意”。“抚事览物之窗,喜慕哀悼,俯仰千载”。“足以存劝戒而考得失,犹愈于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者也。”(《姑苏杂诛序》)高启长期居住乡里,部分诗歌描写农民劳动生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剥削和人民疾苦。如《牧牛词》、《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田家行》《看刈禾》等,诗风高华朴实,接近唐人,受李白的影响很明显,唯多仿效,少有独创。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5-22 15:0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