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忧后乐”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香山人。祖籍邠州。后迁居苏州灵芝坊(今范庄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父范塘曾在徐州任宋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出生徐州。二岁丧父。母改嫁朱姓,徒居苏州。少时“断齑划粥”,刻苦好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第七名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天圣八年(1030年)任苏州知州,办府学,兴水利,置义庄,政绩卓著。宝元三年(1040年)与韩琦为巩固西北边防,改革军制,使西夏劲敌不敢南侵。庆历五年(1045年)任参知政事时,与富弼等实行“新政”,建议十事,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因保守派反对,“庆历新政”失败,他被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后在赴颖州(今安徽阜阳)途中病死于徐州,葬于洛阳东北的伊川县,谥号“文正公”。兼工诗词、散文,所著文章包含政治内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直为后人传诵。词传世仅五首,风格雄健,善写塞上风光,有《范文正公集》。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5-22 15:04:26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5-27 11:4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