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植物中的四大家
[四大家]清代苏著《盆玩偶录》中将金雀、黄扬、迎春、绒柏,誉为盆景植物中的四大家。
[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明万历年间黄凤池辑《梅竹兰菊四谱》,陈继儒题称“四君”,以为君子的清高品德,后来又名“四君子”。
[兰花]又名侍女花、燕尾春、媚世、兰草、兰华。古人号称“香祖”,享有“国香”、“王者香”、“天下第一香”和“花中君子”、“空谷佳人”等美誉。历史上还因产地的不同,分别给兰花定名,如产自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的称兴兰,产自杭州附近的称杭兰,产自绍兴至温州一带古瓯越地的称瓯兰,产自福建的称建兰,产自江西会昌的称赣兰,产自四川的称蜀兰,产自楚地的称鄂兰。按花期分,又有春兰、夏兰、秋兰、寒兰之别。兰花为兰科兰属,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以其生态习性的不同,可大致分为地生兰和气生兰两大类,中国传统栽培的兰花系兰属的地生兰,世称中国兰。兰花与牡丹、银杏为中国园林“三宝”,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世界上兰属植物约50种,中国约有40种,包括分支品种,中国兰约有150多个属,1000多个品种,其中著名的有春兰、蕙兰、建兰、墨兰四种。中国兰中珍稀品种有:梅瓣中的“宋梅”、“绿英”;荷瓣中的“大富贵”、“翠盖荷”;水仙瓣中的“翠一品”、“龙字”;蝴蝶瓣中的“素蝶”、“五彩蝴蝶”;素瓣中的“月佩”、“文团素”等。兰花原产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西南地区。由于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每类兰花都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内。春兰和蕙兰较为耐寒,分布靠北。诸凡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贵州及台湾等地都有分布,而尤推浙江及江苏南部蕙兰的园艺品种最多。寒兰、台兰、兔耳兰等则分布偏南,主要在湖南、江西、福建、台湾、云南、广东等地。建兰、墨兰耐寒力较弱,自然分布仅限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浙江南部和台湾省。霓头兰、黄蝉兰等只在四川、云南、西藏、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的温暖地区才有分布。其它如冬风兰、多花兰等分布于海南岛。在云南、西藏还发现独占春、短叶霓头、大雪兰等品种。浙江的瓯兰、杭兰在全国享有盛誉。钱塘江的兰溪,姚江的蕙水,都因盛产兰蕙而闻名。
兰花的花、叶、香俱全,古有气清、色清、姿清、韵清之长,被誉之谓:“世称三友,竹有节而无花,梅有花而无叶,松有叶而无香,唯兰独并有之。”故成为中国传统名花及园艺中的珍品,最适于盆栽。由于兰花挺拔潇洒,风度翩翩,表达了兰花的傲岸性格和刚毅的气质,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民族特色。孔子曾有“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评价。自此,兰花就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坚贞、美好、高洁、典雅的象征。通常以“兰草”喻诗文之美,以“兰花”喻友谊之真,以“金兰结拜”喻契结之深,以“兰名”喻国治之明。《左传》记有郑文公之妾燕姑梦兰故事,后来生下郑穆公,便命之为“兰”。甚至古代有些建筑也以兰命名,如楚顷襄王设兰台宫,汉武帝建猗兰殿等。
兰花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十分久远,至于认识兰花,有“兰”这一名称还要早得多。根据董斯张《广博物志》引《路史》中说,帝尧之世就有金道华种兰的传说,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在春秋时期,《易经·系辞》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说;《诗经》有“诸侯执薰,大夫执兰”“溱与洧,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苘兰兮”的记载,即兰花。当时兰已作为礼仪用品,民间已有佩兰避邪的风俗。《孔子家语》中说:“与人善交,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俱化矣。”《猗兰操》中,把兰花誉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在《楚辞》、《越绝书》等古代典籍中,对兰花也有记载。越王勾践失败后,在浙江绍兴诸山植兰明志。爱国诗人屈原受谗,一腔悲愤,终身佩兰,《离骚》、《九歌》、《九章》、《招魂》等篇,都提到兰蕙。用兰花比喻自己品格高洁,抒发忧国忧民的胸怀,袒露出一颗如兰似蕙的赤子之心。秦汉时期,兰花栽培和园艺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提出养兰还应填之砂石,则兰之为芳。这时王室、诸侯已开始大量养兰。魏以后,兰花从宫廷园苑逐渐发展到士大夫的私家花园,开始用兰花点缀庭园。曹植就有“秋兰被长堤”的诗句。晋王羲之在今嵇山筑兰亭,著名的《兰亭集序》,相传作于此亭。
盆栽兰花始于唐代。南宋朱熹《离骚辩证》认为,屈原提到的兰蕙与宋代通称的兰花不同,古之香草必花叶俱香,燥湿不变,故可刈佩;宋代的兰蕙花香叶不香,质弱易萎,不可刈佩。明李时珍、王象晋等人也认为古之兰蕙并非兰花,而是兰草。对照唐末杨夔的《植兰说》中所总结的种兰经验,和后来许多《兰谱》中的记载以及当代植兰的情况与朱熹的说法相符。由此,国内许多知名专家推断,中国兰花的栽培当始于唐末,即9世纪下半叶。在此以苗的所谓兰即菊科植物中的香草。宋代,玩赏花卉之风盛行,艺兰技术日渐普及,咏兰、画兰之风随之兴起,且出现了品种分类和兰花专著。黄庭坚的《幽芳亭》中说:“兰蕙丛生,前以沙石则茂,活以汤茗则芳。”“一干一花,香有余者,兰;一千五七花,香不足者,蕙。”最先对兰花作了分类。宋赵时庚的《金漳兰谱》(1233年)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兰花专著,与同时代王贵学的《兰谱》一起,共记载了20多个兰花品种,并介绍了较为详细的栽培方法。由于栽培的普及,兰花成为文人吟诗作画的对象。宋代诗人苏轼有“春风欲擅秋风巧,催吐幽兰继落梅”之句。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花鸟,尤工兰花。这位画兰大师,在南宋沦亡隐居苏州后,改画“无根兰”,藉以抒发爱国之心与亡国之痛。明代是栽培兰花的昌盛时期,艺兰专著逐渐增多。如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列有《兰谱》一则,张应文《续金漳兰谱》,李晴江《种兰诀》,顾茂实《续兰谱》,鹿亭翁《兰易》,冯京第《兰易》、《兰史》,王象晋《群芳谱》等,都对兰花品种、栽培作了详细论述。清代,我国的兰花栽培又有新的发展。陈?子的《花镜》、汪灏的《广群芳谱》等对艺兰均有详细记载。而且涌现出许多具有丰富经验的艺兰家,写出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专著,如鲍薇省的《艺兰杂记》、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孙待洲的《心兰集》、陈研耕的《王者香集》、周荷亭的《种兰法》、杜筱舫的《艺兰四说》、金石寿的《培兰要则》等。特别是许霁楼的《蕙兰同心录》,对兰蕙花品和传统名种附有素描插图,因而特别引人注目。袁忆江的《兰言述略》则将江、浙一带兰、蕙的园艺品种分类列出,共98种之多。民国期间,吴恩元的《兰蕙小史》对兰蕙瓣型、栽培管理等作了系统论述,并附有江、浙兰蕙失传名种素描图和当时盛行的兰蕙名种照片,迄今仍有参考价值。解放后,艺兰事业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有了更大的发展。各地不仅重视兰花传统名种的搜集和大量的选种工作,还着手兰花的专门研究,出版了不少兰花专著。如姚毓廖、诸友仁的《兰花》、成都园林局的《四川的兰蕙》、严楚江的《厦门兰谱》等,都是比较系统的代表作。不少地方还举办兰花展览。成立兰花协会,建立兰室、兰圃。目前我国园林单位栽兰较多的有广州的兰圃、华南植物园,杭州的花圃,北京的中山公园,上海的龙华兰圃,厦门和福州的园林处,长沙的岳麓公园,昆明的云南植物所植物园等。
[江南牡丹栽培]唐白居易在牡丹诗中有“人人散后君须记,归到江南无此花”句,说明唐代牡丹在江南栽培很少,直到唐乾宁年间(895年)江苏南京始有牡丹的记载。宋梅尧臣曾写有江南牡丹诗,提到安徽和州的含山,徽州府黟县,及江苏的苏州、扬州、常州、通州(今南通)、如皋、江阴、吴江等处,到宋代才开始栽种牡丹。明代牡丹传播更广,如山东曹州、曹县,与安徽毫州,江苏太仓等地都广泛栽种。特别是毫州更为发达,育出很多新品种。此时有关牡丹的谱记更多,如佚名的《亳州牡丹志》、王世懋《学圃杂疏》、高濂《遵生八笺》、江之源《百花藏谱》;薛风翔《牡丹史》、王路《花史左编》、吕初泰《花政》、王象晋与陈继儒合编《群芳谱》;戴羲《古毫州牡丹品目》;周之?《农圃六书》等10余谱;朱统?《牡丹志》等三谱,可惜已经失传。明隆庆、万历年间,出现了用芍药嫁接牡丹的繁殖方法,使栽培技术提高了一步。安徽的亳州、江苏的江阴两地首先采用,牡丹栽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明末李自成起义期间,安徽亳州与山东曹洲两地的牡丹栽培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江苏江阴又惨遭清兵屠城之祸,损失严重。到清康熙年间都逐渐恢复。据《河南王氏牡丹谱》载,“牡丹昔盛于洛阳,今则曹南(曹州),次亳州、许昌”,此时曹州牡丹已跃居首位。郭如仪《种牡丹谱》、苏毓眉《曹南牡谱》,以及余鹏年《曹州牡丹谱》等三谱,都详细记载了曹州牡丹生产栽培情况。其时,钮诱《亳州牡丹述》,也记述了安徽毫州牡丹开花盛况。清嘉庆年间,上海法华寺亦采用芍药嫁接牡丹,使法华牡丹甲于东南。自清康熙至咸丰十年200年左右,我国的牡丹栽培地连北京在内,共有七八处之多,可称我国牡丹栽培昌盛时代。但1860年后,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江南牡丹受到很大损失,不仅毫州衰落,江阴牡丹绝种,上海法华牡丹亦仅保存徐家汇一处,1934年市区扩充,农地被征收而致绝产。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才陆续恢复。
[花王]旧时品花以牡丹为群花之首,世称花王。宋欧阳修《文忠集》七二《洛阳牡丹记花释名》:“钱思公书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为王,而魏花乃后也。’”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洛中花甚多种,而独有牡丹曰:‘花王’。”
[花后]世称月季为“花中皇后”。因其“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因常守”。
[花品]明张丑《瓶花谱》云:《花经九命升降》,吾家先哲(君讳翌)所制,可谓万象于笔端,实幻景于片楮矣。今谱瓶花例当列昂,录其人供者,得数十种,亦以九品九命次第之。一品九命:兰,牡丹,梅,蜡梅,各色细叶菊,水仙,滇茶,瑞香,菖阳。二品八命,蕙,酴醾,西府海棠,宝珠茉莉,黄白山茶,岩桂,白菱,松枝,含笑,茶花。三品七命:芍药,各色千叶桃,莲,丁香,菊茶,竹。四品六命:山矾,夜合,赛兰,蔷薇,秋海棠,锦葵,杏,辛夷,各色千叶榴,佛桑,梨。五品五命:玫瑰,葡,紫薇,金萱,忘忧,豆蔻。六晶四命:玉兰,迎春,芙蓉,素馨,柳芽,茶梅。七品三命:金雀,踯躅.枸杞,金凤,千叶李,枳壳,杜鹃。八品二命:千叶戎葵,玉簪,鸡冠,洛阳,林檎,秋葵。九品一命:剪春罗,剪秋罗,高良姜,石菊,牵牛,木瓜,淡竹叶。
[花相]旧时品花者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宋杨万里《诚斋集》九《多稼亭前两槛芍药红白对开二百朵》诗:“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认为“论花者以牡丹王,芍药近侍”。元方回《桐江续集》十九《芍药花》涛:“何止中郎虎贲似,政堪花相相花王。”
[花嫔)宋人周必大别出心裁,给鱼儿牡丹取名“花嫔”。他认为牡丹乃花王,那鱼儿牡丹枝头上的一长列花儿恰似“宫嫔次列妃”了。周必大还特作七律一首咏之。诗人赵山甫、李子权、杨廷秀等都次韵相和,一时传为佳话。
[花魁]旧时晶花.称群花之首为花魁。宋卢炳《烘堂词》:“向暖南枝最是他潇洒,先带春回。因何事向岁晚,挽占花魁。”此指梅花。王贵学《兰谱》白兰:“龟山色碧,壮者二十余萼,出漳浦。……东野朴守漳时,品为花魁。”此指白兰之一种。
[花兄弟]古时称水仙、山矾(海桐)、梅花为花之昆仲。见宋黄庭坚赞水仙诗:“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花木雅号]在我国古籍和花木专著中,记述了历代文人择其所爱。给花木赋予许多雅号。高度概括了是项花木的历史、品格及作用。发现有雅号的花木大约有150多种。
[花卉别名]花卉别名不少源于古诗。“花中二绝”之一的芍药,由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吟过“多谢花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故芍药又名“殿春”。五角星花正名叫“茑萝”,其名源于《诗经》:“茑为女萝,施子松柏。”山石榴,在暮春开放时,正值杜鹃鸟来,有诗云:“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故山石榴的正名为“杜鹃花”。桃花又名“人面桃”,出自唐代书生崔护《游城南》诗,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蜡梅又称“素儿”,出自宋代诗人晁无咎的诗句。素儿原为宋代诗人王直方家中姿容最美的侍女,与诗人晁无咎相遇后,晁留有“芳菲意浅姿容淡,忆得素儿如引梅”的诗句,腊梅的“素儿”之名自此始。
[花卉文化]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相关部分。在广泛的文化现象中,可以分为多项,花卉文化为其中之一。中国培育、利用花卉的历史极为久远。随着花卉与人民生活关系的日益密切,自然的花卉不断被注人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之中,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这就是中国花卉文化。
[花中君子]荷花(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美丽、高洁、清新、优雅,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赞赏,被誉为“花中君子”。
[花中巢许]据《滁州志》记载,1045年欧阳修被谪滁州,在琅琊山“醉翁亭”旁亲植了一株梅花,留下不少咏梅诗句,反映诗人深为梅之神韵和气节所倾倒。后人为纪念欧阳修的高风亮节,将欧公手植之古梅誉为“花中巢许”。“巢许”即上古时代的巢父和许由,是不肯接受尧让位的二位贤者。
[花草四雅]清苏灵《盆景偶录》中,把兰、菊、水仙、菖蒲,称之为花草四雅。
[花草中的“狗”]动物中有狗,植物中也有冠以狗名的观赏植物,主要有10种:①狗脊。乌毛蕨科的多年生草本,叶柄及根状茎密被棕黄色鳞片。其茎细而叶花两两对生,其根大如拇指,长而多歧,状似狗脊。我国长江流域以南普遍生长,为酸性土的指示植物。②狗爪豆。豆科一年生缠绕草本。复叶,秋季开花,总状花序,花冠蝶形,白色或暗紫色。我国南部栽作蔬菜食用。③狗牙根。又名“绊根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秆匍匐地面,节靠土生根。初夏抽花穗,根状茎可供药用。其根状茎蔓延力强,常用以铺建草坪和球场。④狗肝菜。爵床科一二年生草本,秋冬开花,浅粉红色。全草人药。⑤狗牙齿。又名垂盆草、龙鳞草、鼠牙半支莲。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肉质草本,花小、色黄、无柄,排列在顶端,呈二歧分出的聚伞花序,七至九月开花。其草绿色期长,为园林中较好的耐阴地被植物,但叶厚多汁不耐践踏,只宜在封闭式绿地上或屋顶上种植。全草人药。产。于长江流域各省、市,广布于我国东北、华北。⑥狗骨。木名,即枸杞,药材。另有草名狗芥,即葶苈。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全株有星状毛,花黄色,总状花序,种子人药,称“葶苈子”。⑦狗尾红。大戟科铁苋菜属,常绿灌木。九月至翌年五月抽穗状花序,红色极像狗尾。⑧狗尾草。又名“莠”、“谷莠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夏季开花。圆锥花序密集成圆柱状,形似狗尾。茎人药,治目痛,故又名光明草、阿罗汉草。⑨狗食草。草名。叶似车前草,无纹理,抽茎,花黄白色,入药。⑩狗蝇梅。蜡梅的原始品种,也叫狗牙梅。常用作嫁接优种蜡梅的砧木。
[芭蕉]为芭蕉科芭蕉属多年生霉举花卉。其“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蕉”,故名芭蕉;其叶如巨扇,神态悠然颇有仙风逸韵,得雅号“扇仙”;又因其花苞中积水如蜜,甚为香甜,得名僧蕉”。茎直立,高4~6米,叶长3米,宽40厘米,花顶生,红褐色,花期八至九月,果十二月成熟。原产我国,远在汉武帝时即开始种植,现广为栽培。芭蕉绿衣翠裳,秀逸柔美,颇为人们喜爱。常植于庭院或盆栽。芭蕉的叶、花、子、根,均可入药。
[苏州盆景]传统的苏派盆景风格为“六台、三托、一顶”式,树干直立微曲,左右互生6个圆片称“天台”,向后伸出三片叶为“三托”,再有顶上一片称“一顶”,造型端庄沉着。现代苏派盆景采用“以剪为主,以扎为辅”的“粗扎细剪”法,造型不拘一格,美在自然。苏州留园陈列的一盆大型古桩雀梅,树龄已300余年,有枝叶30余片,多而不乱,清秀古朴,极为罕见,人称“盆景王”,为苏州桩景的代表作。苏州郊区光福一带栽培梅花始于宋代,相传有800年历史,常将果梅截去树冠,对劈为二,上按骨里红、宫粉、绿萼、玉蝶等观花品种,成对上盆,俗称“劈梅”,干枯花繁,形态别致,如枯木逢春,闻名全国。苏州为历代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历史上名人如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都曾管治苏州。陆龟蒙、皮日休亦曾在此居住,留下许多不朽诗文名篇。而自元朝以来,倪云林、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等诗画家,在此作画,皆以太湖的平远山水为写生对象,这些诗情画意都深深融化于盆景之中,使盆景成为形神兼备的艺术品,为苏州盆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另外,明代文震亨,清代胡焕章,现代周瘦鹃等在苏州制作盆景,撰写盆景专著。其中周瘦鹃制作的盆景中,就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照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代王烟客的《新蒲寿石图》等。
[虎耳草]又名金线吊芙蓉,虎耳草科虎耳草属,多年生草本。原产我国,花小,白色,布紫斑或黄斑。四至五月开花。茎长而匍匐下垂,全株被疏毛,茎尖着生小株,犹如金钱吊芙蓉。是我国传统中草药。
[金银花]忍冬科忍冬属,常绿或半常绿缠绕藤本。原产我国,广布于南北各省区。花期四至六月,花初放时洁白如银,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称金银花。又因入冬时老叶枯落,新叶继起,凌冬不凋,故又名忍冬花。作为观赏花卉,并未引起古人重视,清代王夫之认为金银花具有花高士的品格,作《金钗股》诗(金钗股即金银花),赞美其美好的内质。此后金银花的色、香、姿、韵才著称于世。世人把牡丹称为“花之富贵者”,把菊称为“花之隐逸者”,把莲称为“花之君子者”,王夫之则把金银花称为“花之高士者”。金银花人药后称密银花,以河南密县的最为著名,山东省沂蒙山区的济银花次之。
[姑苏山茶]山茶是岁寒的一种名花。我国云南、温州、金华、广州等地都产名种,以云南为最,品种多达72种。苏州虽无地产山茶,却保存了许多名贵的古山茶花种。如网师园五峰书屋前的一株山茶,能开出多种不同色彩的山茶花,是极为珍贵的稀有品种。山茶又名曼陀罗,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其命名是由馆前栽植了“东方亮”、“洋白”、“渥丹”、“西施舌”等18株名种山茶花而来,清初吴梅村《咏拙政园山茶花》诗详记其事今太平天国忠王府里长着一株清代名种“宝珠”山茶花,红瓣黄蕊,十分迷人。苏州吴县还有三株宋、明、清不同朝代的古山茶花树。
[桂花]又名木犀、岩桂、丹桂、九里香、金粟等。为木犀科木犀属,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农历八月开花,逾月不绝,香飘四方,桂花花朵可和食品。现在桂花的栽培品种,武汉有39个,南京有13个,上海有10个。至今仍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四大分类法。将花分为银桂、金桂、丹桂、四季桂。桂花原产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等省。现在西南、两广尚有野生桂林,如四川大邑县大飞水风景区,有一片占地1000多亩的原始桂林,生有桂树6万余株,最大单株直径达42厘米。
桂花是“独占三秋压众芳”的秋花之冠。中国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常常把桂花作为美好幸福的象征。称誉良好的儿孙为桂子、桂孙。在历代的科举制度中,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登科及第,就被称为蟾宫折桂。桂花也曾被作为吉祥、友好的馈赠品。战国时,燕、韩两国就曾以互赠桂花表示友好睦邻。现在我国盛产桂花的地区,青年男女还互赠桂花,表示爱慕之情。宋代爱国名相李纲,最喜爱桂花的气度和品格,晚年退居福州时,其书房就命名为桂斋,植桂以明志。民族英雄林则徐在福州西湖荷亭旁修建李纲祠时,在祠旁筑了桂斋,以表达继承李纲遗志之愿。
我国桂花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太平御览》卷九五七中就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说法。唐代小说中的吴刚伐桂之说,更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美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将桂花与月宫、嫦娥、吴刚联系在一起,富有神秘传奇的色彩。唐宋之问《灵隐寺》诗中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吟诵的就是此事。
早在《楚辞·招隐士》中就云:“桂林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援援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楚辞·九歌》中还有“援北斗兮酌桂浆”等词句。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桂十株。”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把桂树用于园林栽培了。现陕西汉中市圣水寺内还有汉桂一株,相传为公元前206年汉代名相萧何手植。其主干直径达232厘米,树冠覆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依旧枝繁叶茂,苍劲雄伟。唐宋以后,桂花已被广泛用于庭园中栽培观赏。唐代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中说:“己未岁又得……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真红桂(即丹桂)。”李白在《咏桂》诗中则有“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之名。宋梅尧臣诗句:“山楹无恶木,但有绿桂丛。”是说临轩植桂;欧阳修《谢人寄双桂树子》诗句“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则暗示桂花已移植到诗人庭院中的芍药栏杆旁;宋代毛滂《桂花歌》中:“玉阶桂影秋绰约”句是说在玉色的台阶前植桂;元代倪瓒《桂花》诗中“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之句是指在窗前植桂。可见,唐宋以来桂花已被广泛应用于私家园林中。明文震亨的《长物志》还对桂花的栽培、配置、应用等作了精辟的叙述。而清代陈溴子的《花镜》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桂花作了系统的记载。桂花的故乡在中国,现在各地还留有许多古老的桂树。陕西汉中有一株汉桂;江苏常熟兴福寺中有唐桂;浙江嘉兴有明桂;杭州西湖满觉陇一带,连绵数里都是古老的桂树,花时满山芳香,连栗子也熏染了桂花的香味,由此而盛产名闻中外的桂花栗子。许多地方的得名,都同桂花有关。如广西桂林,就是因广种桂花而得名。据《成都古今记》中载,古代成都一带,把每华的八月定为桂花会,至今仍有用桂花命名的桂花街、桂花巷。人药,可提炼香精,还可调制各种饮料
典籍篇
[十二月花神议]2卷。清俞樾撰。《春在堂全书》本、《香艳丛书》本。述十二月花神事,内容为以花配人。“议之上”:正月梅花:何逊,二月兰花:屈平,三月桃花:刘晨、阮肇,四月牡丹花:李白,五月榴花:孔绍安,六月莲花:五俭,七月鸡冠花:陈后主,八月桂花:郤诜,九月菊花:陶渊明,十月芙蓉花:石曼卿,十一月山茶花:汤若士,十二月腊梅花:苏东坡、黄山谷。总领群花之神:迦叶尊者。“议之下”:正月梅花:寿阳公主,二月杏花:蔡文姬,三月桃花:息夫人,四月蔷薇花:丽娟,五月榴花:魏安德王妃李氏,六月莲花:晁采,七月玉簪花:汉武帝李夫人,八月桂花:唐太宗贤妃徐氏,九月菊花:晋武帝左贵嫔,十月芙蓉花:飞鸾轻风,十一月山茶花:杨太真,十二月水仙花:梁玉清。总领群花之神:魏夫人。
人物篇
[朱勔](1075—1126)]北宋大臣。平江(今江苏苏州)人。商人出身。谄事蔡京、童贯,得以为官。宋徽宗垂意花石,他以奇石异卉进献,置应奉局于苏州,搜罗花石,运往东京(今河南开封),号为“花石纲”。在苏州阊门内植牡丹数千万本,以绘彩为幕,弥覆其上,花身饰金为牌,记其名。后被钦宗所杀,家产被查抄,园圃因而成为废墟,牡丹拔而为薪。
[吴大澂] (1835—1902)]清代画家、文字学家。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斋。江苏吴县人。同治进士。官至广东、湖南巡抚。精于金石学和古文字学。甲午战争失败后,革职回乡,寓居上海。善画花卉山水,曾参加萍花书画会等书画组织,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吴友如(?一约1893)l清末画家。名嘉猷,字友如。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幼年贫困,喜绘画,自学勤练。工花卉、人物、山水等。一度应征至北京为宫廷作画。清光绪十年(1884)起主绘上海的《点石斋画报》,后又自创《飞影阁画报》。(吴华源(1893—1972)]现代画家。曾创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从事美术教育。善画山水、兰竹,笔墨清秀。建国后移居香港,卒于印度尼西亚。
[沈立]宋代学者、园艺家。字立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曾在四川洪雅做官,此地以海棠出名,撰写了《海棠记》一卷,书中记述海棠的形态、种植技术与分布状况,并汇编了历代歌咏海棠的诗句,其所写五言百韵诗和四韵诗,附于卷末、此书已佚。南宋陈思所著《海棠谱》对此书作了摘录,故尚可了解此书的梗概。
[沈复(1763—1807)清代小说家。字三白。江苏苏州人。能文善画。曾以其生活经历为内容写成《浮生六记》。书中的“闲情记趣”有插花内容。认为插花可就地取材,只要配置得宜,另有世外之趣。提到用盆碗盘洗插花的方法,是中国盆式插花的最早记载。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5-22 1:3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