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首    页 苏州指南 消费天堂 特快专递 在线订房 古玩藏品 贴图观赏 大众信息
   苏州纵横 | 文史资料 | 姑胥掌故 | 名人名作 | 楹联诗词 | 喜庆节令 | 特色街市 | 吴门揽胜 | 名优特产 | 苏州随感 | 民俗风尚 | 吴侬软语 |
网站首页≡-->『 苏州指南 』-->『 文史资料 』-->黄金荣苏州上方山“借阴债”
主题:[原创] 黄金荣苏州上方山“借阴债”
表 情 作 者 落寞文人 发 表 时 间 2005-6-13 11:29:18 下一篇 本文:16374

黄金荣苏州上方山“借阴债”
 

苏州上方山,在风暴秀丽的石湖旁,石湖水面开阔,碧波荡漾,周围点缀着千年古桥——行春桥,宋代名人范成大故居、上方宝塔等等,是苏州的著名旅游景区。上方山上原有五通神庙,香烟鼎盛。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苏州人素有游石湖的习俗,而来自苏州城乡、上海、无锡、常熟,甚至浙江嘉兴、湖州等地的善男信女,争先恐后,蜂拥而至。他们爬到上方山顶,虔诚地焚香膜拜,或“借阴债”,或求子求福,或求医求寿,热闹非凡,形成了一年一度苏州著名的上方山庙会。

上方山庙会之盛和传说中神灵之验,是由来已久的。明人朱逢吉于永乐二年(1404)在其《游石湖记》中写道:“由山麓抵绝顶,可三里,晋支遁尝栖其上。唐因建梵宇曰楞伽,后立浮屠,岌岌撑太虚,若欲飞动;前辟小殿,列为神像者五。自前代时,城内外暨村落百余里间,男女稚耋,当春夏月,远近各相率舟行,载酒肴杂乐戏具,徒行,乘马驴竹兜,竞以壶磕食器自随;或登以乐神日,肩摩迹接,毕则宴游,以乐太平,逮今如之。”从这篇游记看,上方山自晋代开始,就有了宗教活动。古诗云“神应借地灵”,也为佐证之一。到了明代,上方山五通神民间信仰活动与游石湖习俗已经十分活跃,可说是非常悠久了。

上方山最为著名的民间信仰活动是“借阴债”。这种借阴债活动究竟始于何时,已难以查考。但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汤斌在《奏毁淫祠疏》上已说:“商贾市肆之人谓称贷于神可以致富,借直还债,神报必丰。”汤斌上疏之时,离清世祖福临建立大清国的顺治元年(1644)仅仅相距41年,可以推想,“借直()还债,神报必丰”的借阴债习俗,当不会是这41年间才产生出来的,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借阴债之俗至迟当始于明代。明代正是我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代,苏州又是我国最早出现这种萌芽的地区,明代苏州的商品经济已经十分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出了对资本的迫切需求,上方山借阴债之俗可能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当时借阴债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农历八月十八夜,月亮东升时分,由一名巫婆焚香拜神,然后由两名巫婆扶持着,从上方山顶疾走而下,俗称“跑马”。巫婆来到山下香火旺盛处,呵欠一伸,两眼一翻,呈癫蹶之状,算是五通老爷上了身。巫婆口中又哼又唱,念念有词,有时还吞吃点燃的蜡烛,显示五通神的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庙里,借债的人依次供上香烛钱粮,斋献供品,叩头默祷。这时男觋女巫在旁边开出条件,借者接受条件后就从桌上取下四只纸制小元宝,带回家中放在家堂内,隔几天后,若元宝没有走样,说明已蒙允借贷;若元宝已经瘪掉,则说明没有借到。有时也采用求签方法来借债,得上、中签的,说明已经借到,得下签者,只能颓然而归了。所谓借到了阴债,并非真从五通神庙中借到了钱,而是指神会在暗中相助,使你日后财运亨通,发家致富。借了阴债之后,如果真发了迹,每逢朔望都要在家烧香拜神,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还须到上方山去烧香“解钱粮”,向神偿本付息。如果本人死了,子孙仍需继续“清偿”。所以,苏州又有一句歇后语,叫“上方山的阴债——还不清”。

此后,借阴债不只限于农历八月十八夜,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这种活动。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到上方山去借阴债的有乡下财主、城里老板、小商小贩、开赌场开妓院的,乃至当时的军政要员,总之各种人物都有。

当年名振上海滩的青帮大亨黄金荣,在其发迹前也曾到上方山来借过阴债。

早先黄金荣曾混迹在苏州青场地等处戏院里。但收入低微,衣食难周,潦倒不堪,他感到在苏州这个地方没有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于是下定决心离开苏州,到上海去闯荡、淘金。

临走前,黄金荣特地到上方山五圣庙去烧香许愿。他对神像恭恭敬敬嘭、嘭、嘭叩了三个响头,并祷告说:保佑我到上海后一帆风顺,如有一日飞黄腾达,我一定来石湖年年进香,岁岁还愿。当时时令已属仲秋时节,路人们均已穿夹衣以祛秋凉。可是黄金荣身上尚穿一套炎夏衣服“香云纱”衫裤。烧香许愿后,黄金荣匆匆奔赴上海而去。

后来,黄金荣在上海真的发了迹,成为上海滩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连蒋介石也曾投在其门下。发达成为闻人后,每年八月十八日左右,如无特殊情况,黄金荣必定会到苏州上方山进香还愿。而且他不忘当年的衣着,来时在华丽服装内,会贴身穿一套香云纱衫裤,以示不忘当年离苏时潦倒之情景。

黄金荣每年从石湖返城,总会到苏州茶馆“吴苑”一憩。物以类聚,他虽然已是青帮中威慑东南的大头头,徒子徒孙遍及江南。但是他不到其它堂口,仅在吴苑“方厅”小坐,对吴三官等一批在苏州的帮内弟兄、后辈们稍问近况,以示关切。吴三官等见他到来,则如蚁附膻围在他的身边,满脸堆笑,送茶敬烟,极尽逢承阿谀。而与他有一面之缘的人,一些久闻其名,未见其人的茶客,亦蜂拥而至,霎时间,吴苑骚动起来,方厅上挤得人满为患,举步不易。黄金荣一时

无法认清人头,只能四面点头,打个总家招呼。在这种情况下也无法久留,总算已经到此过一面,敷衍了各方人士,他就匆匆起身,驱车离开茶馆。由于他常来苏州,频开香台,广收门徒,也收了一些当时的工商界知名人士。

1944年,由黄金荣的得意门生玻璃大王陈建廷出资在临顿路菉葭巷附近,购屋二所,建成“荣社”会所。用作同门弟兄集会之所,及黄金荣来苏时逗留。荣社的大小房间,安装了许多各式各样的玻璃镜子。人在房中幌如置身于水晶宫里。此屋室内装饰确也别致有趣,惟感俗而不雅,仅能说明此屋乃玻璃大王所建而已。

    吴苑四面厅上的茶客都是当时苏州社会上的名流人物。有张一麝、朱梁任、蒋仲川、沈高尘(曾任公安局长)、黄胜卿(市政府外事秘书)、陶寿荪(苏州电影托拉斯);士绅潘经耜、潘子义,宋友裴、丁春之等人。一些地方事务、市政等问题,就在这里商量、拍板。名律师有胡士楷、钱家桢、顾恩沛等,他们在这里交换研究案例、接办案件等等。西洋派画家中常来者,有绰号“眼乌珠”的三位名家颜文梁、胡粹中、朱士杰,以及国画家陈迦盦、樊少云、柳君然、吴似兰等。他们谈画技、接润例、鉴定古画、收购珍藏。“爱竹居”里是省议员与地主的吃茶处,常来者有宋绩成、钱梓初、孔昭晋、沈挹萱等人。“话雨楼”则是教师与作家的阵地,很多中学教师、大学教授在紧张授课之余,来此雅居小坐;一杯在手,缓缓地呷着香茗,悄悄地享受静趣,心胸顿然舒畅,疲劳徐徐消失,随后凝神写稿批卷,远离家人的干扰。有的是借此为阅读之所,聚精会神,一卷在手似已“入定”。名小说家周瘦鹃、范烟桥、程小青等人亦常来此处,研究研究《红玫瑰》、《礼拜六》等刊物的稿件修改和编排出版等问题。灵感来时就坐在一角,独自构思,执笔捷书,写出“XX恨史”、“霍桑探案”等万人争阅的名著。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6-13 13:46:19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6-13 13:51:21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6-13 13:58:34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6-13 22:24:00  

欢迎光临
郑重声明
至正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至正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发信至zzsw@zzsw.net 或至电0512-65582789。

落寞文人     
本 贴

〖61.17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请 留 言
选择表情: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左对齐 居中 右对齐 项目符号 编号 回退 缩进 字体颜色 字体突出颜色 剪切 复制 粘贴
删除 撤消 恢复 普通水平线 超级链接 删除文字格式 插入表格 插入网上图片,支持格式为:gif、jpg、png、bmp 自动插入播放的媒体文件 插入栏目框 插入网页 查看HTML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