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中之王说楸树
在我国古代,植物的分类并不是按如今的方法来进行的,常有将两种植物名字合二为一,同种植物之名一分为二的例子例如,将楸树与梓树即混为一谈。《说文》曰:“‘椅’,梓也,‘梓’,楸也,‘楸’,梓也,‘?’,楸也;然则椅、梓、楸、梗,一物四名”。虽然历代一些文人对楸与梓曾发表过不同见解,但并未真正将楸、梓辨别清楚;因此在许多古文(书)中常可见到既有描述、赞美梓树的文章,又有吟咏、颂扬楸树的诗唱,将楸与梓均称之为“木王”。但如今只要懂得一点植物分类知识,再查阅一些植物志,就可轻而易举地将这两种植物区分开来。
据笔者寡知:现在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楸树、梓树,算得上古树(即百年或百年以上)的多为楸树而非梓树(从刊登的文章、图片可以看出),故古老的楸树才是真正的“木王”。
楸树Catalpa bangei C.A.Mey,属紫葳科、梓树属落叶乔木,占时又称梓,并有金丝楸、梓桐等别称。树高可达20多米,树皮灰色,呈片状浅纵裂脱落。单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为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6—16厘米,宽5—12厘米,徒长枝上所萌叶片可达25厘米,宽可达17厘米,叶端渐尖,基部截形、宽楔形或心形,叶多为全缘,有时近基部叶缘有2—3对尖齿;春季嫩叶呈暗红色,逐渐变为绿色。叶正面绿色或深绿色,反面淡绿或绿色,老叶正、反面均无毛(梓树叶正、反面均有毛,手摸感觉粗糙)。叶子背面主脉突起,近基部主脉两侧有紫褐色圆形腺体;有时侧脉与主脉汇集处亦有腺体(梓树则无此种特征)。总状花序伞房状排列,有花3—12朵,萼片顶端2尖裂;花冠白色或淡红色,内具紫色斑点或紫条纹。蒴果细长约25—50厘米,宽约4—6毫米,种子狭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由于白花不具亲和性以及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结实甚是稀少,例如在苏州基本未见结实,繁殖多采用根檗来进行。花期4月,果熟7—8月。分布于江苏、湖南、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等省区。
楸树高大挺拔,春日繁花似彩锦,夏日树冠成绿荫,秋日彩叶随风舞,冬日虬枝戏霜雪。可谓一年四时均宜赏,此树处处人诗画。它能吸收二氧化硫、氯等有毒气体,择地要求不高,无论是古典园林,现代公园,还是学校、医院、工矿、部队等处均可栽植。楸树,木质细腻,软硬适中,不易变形,木纹美观,可用于制作家具、模具、木雕工艺品、舟船等。楸树不仅可以绿化观赏和用于制造业,它的树叶、树皮均可入药,用于治病,有消肿拔毒、排脓生肌等功能,治肿疡、发背、瘰疬、自秃、痔瘘、吐逆、咳嗽等病症,其用法与剂量虽在《太平圣惠方》、《千金方》、《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医书上有记载,但一定要先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中医进行诊断,然后遵循医生嘱咐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楸树自古就深受文人雅士的钟爱,也是人们争相赞美的对象,如唐代大诗人韩愈就在他所作的《楸树》一诗中称颂道:“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帕,看吐高花万万层”。
楸树在苏州也有悠久的历史,晋代文学家左思在其所作的《吴都赋》中,述及物产时,就提到了此树。北宋时期的苏州文人朱长文在他撰写的《吴郡图经续记》一书的“物产”篇中也有“其木,则栝、柏、松、梓(楸),……”的记载。清代顾震涛在他所著专述苏州情况的《吴门表隐》内也有记述:“孙春阳南货店,在皋桥西。其地明唐寅读书处,有古梓(楸)一株,其大合抱,树本犹存”。民国年间有曹允源、李根源编篡的《吴县志,物产》一书中还记载了苏州民间头戴楸叶的习俗:“楸,旧俗立秋日,戴楸叶,故有‘五九四十五,头戴楸叶舞’之谚”。如今在苏州老城区已知的古楸有四棵:一棵生长于苏州第四中学内“钟书”西南侧,该树胸围240厘米,高约13米,冠幅约3.8米,立地环境一般。其余三棵均生长于苏州碑刻博物馆即文庙(孔庙)大成殿南面广庭石砌花台中,它们的胸围分别为:230厘米,234厘米和260厘米,高度约在12—17米,树冠4—8米不等。从楸树的一般生长速度、立地环境等综合因素分析,这四棵古楸树的树龄约在150—200年。
除了这四棵之外,原来在沧浪亭人口假山侧也有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楸树,可惜在90年代初被大风刮倒后死去,甚为可惜。
楸树在苏州数量本来就十分少,百年以上的“活宝”更是屈指可数,这些古楸虽然历经了岁月考验,有些枝干受到了伤损,但却枯而不死、不腐,显出树中的“王者”之威,也越发显得它的珍贵。相信在建设园林城市的大手笔中,更多的人会来关怀它们,悉心护理,使这些享有“木王”美誉的古楸能够常留人间。
----------------------------------------------------- 最后编辑:慕秋翁 编辑时间: 2005-8-25 10:3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