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南奔
吴国,远古时称为“勾吴”。其开国的首领就是泰伯、仲雍。商代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季历的儿子叫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据传文王出生这一天,有圣鸟降下祥瑞,于是古公亶父想把王位传给三儿子,从而传于姬昌。但周人宗法是嫡长继承制,古公亶父没明说自己的意图。泰伯和仲雍为使父亲的意愿得到实现,相约从关中逃到了当时还是汪洋泽国的江南。王位遂按季历一脉,传至周文王,后又传至周武王。周武王“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推翻了商朝,开创了周王朝。
江南当时为“荆夷之地”,人们断发纹身,雕题黑齿,渔猎为生,不事耕穑,和周人不同。泰伯、仲雍带来了中原文化,被当地人推举为首领。人们开始耕田种地。泰伯没有子嗣,王位必然传给仲雍,仲雍又叫虞仲,虞就是吴,国号遂为吴,又称“勾吴”。泰伯死了之后,王位传给了仲雍,一直传到第五世周章手里的时候,吴国才正式得到周成王(时为周公摄政)册封。此后勾吴经历了漫长而无闻的历史,史书上少有所载,一直到第十九世寿梦的时候(寿梦于公元前585年即位),即春秋中后期,吴国才开始强盛,史籍称之为“吴始大”。
泰伯让王的崇高德行,传播中原文明、开发江南的历史功绩,深为历朝历代朝野人士景仰,尊他为“让王”、“让王爷”。孔子:“泰伯可谓至德也矣”。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帝王世家》之首。传说泰伯病逝于农历三月初三。因泰伯德行高尚,犹如白璧无瑕,当时吴中百姓纷纷上山采集白色鲜花献于泰伯墓。又因泰伯生前酷爱种麻,百姓祭扫泰伯墓时腰间均束一撮苧麻。这一“披麻戴孝”习俗沿袭至今。百姓还把三月初三(后改清明节)定为泰伯的忌日,清明佳节后便成了江南一带百姓踏青祭祖扫墓的节日。唐代诗人皮日休《七绝》:“一庙争祀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氛;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