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是一则千古流传的佳话,反映了吴地仁爱诚信的文化渊源。
吴王寿梦时,吴国已经崛起。但寿梦到年老时,也遇到了传位问题。他有四个儿子,老大诸樊,老二余祭,老三余昧,老四季札。老四季札在四人中最为仁爱贤明,深得寿梦厚爱。其他儿子也都看出来了。寿梦想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坚辞不受。寿梦垂死时嘱咐老大诸樊,王位继承要“兄终弟及”,以最后传至季札。诸樊泣应。寿梦的几个儿子都很仁义,遵循父亲遗愿要把王位让给季札。诸樊刚承位,就要让位给季札,季札不受。让位不行,只能求死。于是诸樊开始了与强邻楚国的拼杀,以冀一死沙场。前548年时兴师伐楚,在巢邑(今安徽巢县一带)会战,诸樊第一个冲进城门,被楚将从女墙后一箭射中,应声而倒。老二余祭继承为吴王。余祭四年,前544年,吴伐越,大胜,并俘获了很多越人,余祭巡视军队时到了俘虏的船上,竟然就此被这些越俘给杀了。老三余昧继承成了吴王。季札在这时被派往诸国出使,通报新君上任。
季札挂剑的故事,就发生在季札出使期间。
季札在访问徐国时,徐国国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盯着他的佩剑注视良久,但知它系吴国国宝,没好意思索要。
季札知徐侯喜欢这宝剑,因自己还需出访其他国家,而佩剑又为出使礼仪所需。于是,仅在心中应诺:“当我结束行程,再将宝剑相赠。”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侯已亡故。季札来到徐侯墓前,解剑挂在徐侯墓上,哭揖而去。随从问:“人已死了,为何还赠他宝剑?”季札说:“我心中已答应将这宝剑赠予徐侯,如今徐侯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对“心诺”如此信守,这种重诺守信的品格,千古来为人们所称道,是吴地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标志及组成部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季札挂剑这件事深加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