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苏州五人墓
《古文观止》的最末一篇就是明代末年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当时苏州市民抗击魏忠贤阉党的正义斗争,因有五位义士不幸被阉党杀害,及至得以平反昭雪时被葬人“五人墓”,这就是碑文。此文夹叙夹议,还有意在多处运用了设问、诘问的句式,甚是发人深省。我年少时读它便是思绪万千,后又经历了“文革”的劫难,真令我感慨不已。这次出差苏州,就必要寻访和瞻仰这久已神往的“五人墓。从地图上终于找到了这不起眼的“五人墓”原来它就在遐途闻名的虎丘附近。
于是,我值公余的短暂时间,直奔虎丘,匆匆循着那崎岖的山塘街,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五人墓”。没想到,这里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进得门去,竟没有几人。是的,就那么一个大墓,门前又没有多少文字介绍,难怪少有游客。这是一座黑瓦白墙的小祠堂,上书“五人之墓”。迈进大门,迎面立着一块三米多高的石碑:“五人之墓”,向里面去,是一个大院子,一座长方形的大墓十分引入注目。墓前并排竖着五块小碑,铭刻着五位死者的名字: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和周文元。 这五位义士是明代天启年间为反对阉党魏忠贤而壮烈献身的五位义士。其时,魏忠贤把持朝政,凶残专横,有志之士无不义愤填膺。苏州有位万历中的进士周顺昌,因得罪“魏阉”而被捕。苏州市民怒不可遏,很快聚起万余人到巡抚衙门请愿。小井市民颜佩韦等挺身而出,要与苏州抚台毛一鹭(魏忠贤的义子)辩论,把他吓得藏进茅厕。事后他竟诬奏苏人造反,捕去颜、马、沈、杨、周五人处斩。临刑时,五人谈笑自若,面无惧色,痛骂魏阉不绝口,远近民众,无不泣下。十一个月后崇祯即位,大治阉党,魏忠贤畏罪投缳而死。苏州人士捐金将五义士殓葬于毛一鹭为魏忠贤修的生祠内。此后,题咏五义士的诗篇不一而足。清代诗人王士祯的《五人墓》诗云:“流连虎丘游,宛转山塘路;墓门映回波,英灵此中聚……”明末清初戏曲家李玉据此写了《清忠谱传奇》。京剧有一出《五人义》,也是取材于此。
伫立义士墓前,思绪联翩,我想到了那惊人动魄的“革”文化的“命”的十年动乱。那时的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之流,不正是与魏忠贤的“阉党”一样吗?指白为黑,指鹿为马,多少优秀的领导干部和有正义感的人民群众惨遭迫害,死于非命!难忘1976年清明节,广大人民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奋起向“四人帮”发起正义的反击。尽管这场正义斗争被暂时镇压了下去,但它充分展示了人民的力量。六个月后,终于一举粉碎“四人帮”,并且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为广大蒙冤干部群众平反昭雪。这与当年苏州市民因公开罢市反对魏忠贤而遭到血腥镇压,可十一月后,魏忠贤被大势已去,只好投寰自尽身亡,广大百姓拍手称快,何其相似乃尔。是的,“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难怪唐太宗强调要“以史为鉴”呢!从“魏阉”和 “四人帮”的覆灭,便可雄辩地证明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我急于来瞻仰这苏州“五人墓”的缘由也在于此。
我衷心希望,类似“魏阉”、 “四人帮”等奸党永远不再出现。这“五人墓”确实是极好的历史教材!
(1985.7初写,2001.8..12又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6 9:03:4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