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首    页 苏州指南 消费天堂 特快专递 在线订房 古玩藏品 贴图观赏 大众信息
   苏州纵横 | 文史资料 | 姑胥掌故 | 名人名作 | 楹联诗词 | 喜庆节令 | 特色街市 | 吴门揽胜 | 名优特产 | 苏州随感 | 民俗风尚 | 吴侬软语 |
网站首页≡-->『 苏州指南 』-->『 民俗风尚 』-->万不得已的祈福“上方山借阴债”
主题:[原创] 万不得已的祈福“上方山借阴债”
表 情 作 者 yuqiuwf 发 表 时 间 2005-5-19 15:39:03 下一篇 本文:12053

万不得已的祈福“上方山借阴债”

   

苏州上方山,在石湖旁,山上原有五通神庙,香烟鼎盛。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苏州人素有游石湖的习俗,而来自苏州城乡、上海、无锡、常熟,甚至浙江嘉兴、湖州等地的善男信女,更是蜂拥而至。他们爬到上方山顶,虔诚地焚香膜拜,或“借阴债”,或求子求福,或求医求寿,热闹非凡,形成了一年一度苏州著名的上方山庙会。古诗云“神应借地灵”,此为实例之一。

明人朱逢吉于永乐二年(1404)在其《游石湖记》中写道:“由山麓抵绝顶,可三里,晋支遁尝栖其上。唐因建梵宇曰楞伽,后立浮屠,岌岌撑太虚,若欲飞动;前辟小殿,列为神像者五。自前代时,城内外暨村落百余里间,男女稚耋,当春夏月,远近各相率舟行,载酒肴杂乐戏具,徒行,乘马驴竹兜,竞以壶磕食器自随;或登以乐神日,肩摩迹接,毕则宴游,以乐太平,逮今如之。”从这篇游记看,上方山自晋代开始,就有了宗教活动。“自前代时”,即明代以前,尽管当时似乎还无专门的五通神庙,而只是“前辟小殿,列为神像者五”,但庙会活动已经十分活跃,游石湖与“乐神日”的关系也十分明确。另据明正德元年(亦即离上边这篇游记写作年代约一百年后的1506)刊印的《姑苏志》记载:“楞伽山,一名上方山,在吴山东北。其顶有浮屠,五通庙在其下。”则此时上方塔(浮屠)下已经有了独立的“五通庙”殿宇了。从这些记述来看,明以前已开游石湖之俗的先河,且与上方山五位神灵的“神日”相联系;到了明代,上方山五通神民间信仰活动与游石湖习俗已经十分活跃。上方山庙会的历史,可说是非常悠久了。

上方山最为著名的民间信仰活动是“借阴债”。这种借阴债活动究竟始于何时,已难以查考。但康熙二十四年即公元1685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汤斌在《奏毁淫祠疏》上已说:“商贾市肆之人谓称贷于神可以致富,借直还债,神报必丰。”汤斌上疏之时,离清世祖福临建立大清国的顺治元年(1644)仅仅相距41年,可以推想,“借直()还债,神报必丰”的借阴债习俗,当不会是这41年间才产生出来的,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借阴债之俗至迟当始于明代。前面说过,明代正是我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代,苏州又是我国最早出现这种萌芽的地区,明代苏州的商品经济已经十分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出了对资本的迫切需求,上方山借阴债之俗可能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当时借阴债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农历八月十八夜,月亮东升时分,由一名巫婆焚香拜神,然后由两名巫婆扶持着,从上方山顶疾走而下,俗称“跑马”。巫婆来到山下香火旺盛处,呵欠一伸,两眼一翻,呈癫蹶之状,算是五通老爷上了身。巫婆口中又哼又唱,念念有词,有时还吞吃点燃的蜡烛,显示五通神的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庙里,借债的人依次供上香烛钱粮,斋献供品,叩头默祷。这时男觋女巫在旁边开出条件,借者接受条件后就从桌上取下四只纸制小元宝,带回家中放在家堂内,隔几天后,若元宝没有走样,说明已蒙允借贷;若元宝已经瘪掉,则说明没有借到。有时也采用求签方法来借债,得上、中签的,说明已经借到,得下签者,只能颓然而归了。所谓借到了阴债,并非真从五通神庙中借到了钱,而是指神会在暗中相助,使你日后财运亨通,发家致富。借了阴债之后,如果真发了迹,每逢朔望都要在家烧香拜神,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还须到上方山去烧香“解钱粮”,向神偿本付息。如果本人死了,子孙仍需继续“清偿”。所以,苏州又有一句歇后语,叫“上方山的阴债——还不清”。

此后,借阴债不只限于农历八月十八夜,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这种活动。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到上方山去借阴债的有乡下财主、城里老板、小商小贩、开赌场开妓院的,乃至当时的军政要员,总之各种人物都有。据说当年上海滩的大流氓黄金荣也曾到上方山来借过阴债。那时阴债的借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塔里斋献后取回金纸做的大元宝一只,一种是斋献后将自己的若干钱钞包好后揣人怀里,带回家中。借阴债者一般都要用重香重物祈神,除香烛外,尚需猪头三牲、干鲜果品、糕饼,另外还要出重钱,当时大约要几十担米价,才可换回一只纸制大元宝。大元宝带回家后,也要烧香点烛,“招财进门”。

这种借阴债活动当然是十分荒诞的,因此屡屡遭到有识之士的反对和查禁。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康熙廿四年江苏巡抚汤斌的大破五通神。顾公燮在《丹午笔记》“汤文正治吴”一条中写道:“康熙二十四年,诸生范姓,被五圣占夺其妻,再三求祷,不应而死。范怒,赴抚辕控告。汤公诣山,坐露台上,锁拿妖神,剥去冠带,各杖四十,投其像于湖……”关于五通喜淫人妇的传闻,诸多笔记上每有记述。汤斌还认为这种迷信活动“荡民志,耗民财”。他在《奏毁淫祠疏》中说:“苏松淫祠,有五通、五显、五方贤圣诸名号,皆荒诞不经。而民间家祀户祝,饮食必祭。妖邪巫觋创作怪诞之说,愚夫愚妇为其所惑,牢不可破。苏州府城西十里,有楞伽山,俗名上方山,为五通所踞几数百年。远近之人,奔走如鹜。牲牢酒醴之饷,歌舞笙簧之声,昼夜喧闹,男女杂沓,经年无时间歇。岁费金钱,何止数十百万?商贾市肆之人谓称贷于神可以致福,借直还债,神报必丰。谚谓其山曰玉山,其下石湖曰酒海。荡民志,耗民财,此为最甚。更可恨者,凡年少妇女有殊色者,偶有寒热之症,必曰五通将娶为妇,而其妇女亦恍惚梦与神遇,往往赢瘵而死。家人不以为哀,反艳称之。每岁常至数十家,视河伯娶妇而更甚矣……

汤斌毁淫祠之举在苏州乃至江南一带影响深远,于世道人心裨益不小,深得民心。“祀淫神不福,颓俗竟诬罔。凛凛中丞公,破愚匪矫枉。至今绝本根,快事缅畴曩。”(褚廷璋《上楞伽山登浮图绝顶》诗)当时诗人多有题咏。苏州史志《百城烟水》上称颂汤斌道:“公绝诞节馈献,抑豪猾吏胥,毁巫觋淫祠。”“自待甚俭,日给腐菜,苏人戏呼为‘豆腐汤’。”苏州百姓对汤斌很有感情,以至他卸任离苏时,一万多人挥泪号泣到码头送行,三天不散;后来百姓还在胥江畔为汤斌建了一座“民不能忘”牌坊,以示纪念。

在汤斌大破五通神这一壮举影响下,苏州曾一度兴起大破迷信之风。据《丹午笔记》载:“(康熙)二十九年,抚军洪公之杰拆承天寺。乾隆二十四年,抚军陈公宏谋拆治平寺,以驱逐淫僧,皆大快人心。”

据韦光《闻见阐幽录》记载,一百多年以后的道光年间,“裕谦抚吴,尽拆殿宇”。当时上方山香火又已死灰复燃,而且变本加厉,江苏按察使裕谦闻知后,仿效汤斌,发通告勒令摧祠毁神,五通神再一次遭到冲击,连栖身之地也被毁掉了。

但是,单靠摧祠毁神是无法根绝迷信活动的,上方寺与五通神像仍然屡毁屡建,禁而不止;因此,到了1929年,吴县县长王引才再一次毁神投河,把神像沉到了石湖里。当时正好庙会刚过,山上清静,此事没有马上传开;隔了一天,人们在横塘河里见到了头戴珠冠身穿绣袍的太姆(五通的母亲)像,消息才传播开来。

新中国建立后,严禁巫觋,虽偶有活动,终难公开露面,但借阴债习俗却屡禁不绝。后来的“求富”“求财”或“借富”等,就是借阴债的变异形式。

“大跃进”以后,特别是十年“*”期间,开展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围湖造田”运动,石湖遭到严重破坏,游石湖、看串月这样的民俗活动也一时绝迹,然而上方山的香烟还是屡禁而不绝。

上方山民间信仰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荡民志,耗民财”的迷信内涵确实应该摈弃,但作为民俗文化活动,其形式层面的一些东西,又与经济、文化诸多领域都有关系。八月十八上方山庙会、游石湖的习俗,完全可以开发成一个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旅游项目,并加强它与经济活动的联系。因此,比简单而奏效不大的查禁更好的办法,应该是了解它、研究它、引导它,逐步扩大游石湖、灯船、拳船、武术、杂技、戏曲、弹唱以及庙会集市等积极健康的内容,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前几年,苏州市已成立了石湖风景区规划办公室,将把上方山、石湖一带开发为苏州的一大风景旅游区,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5-22 3:56:04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5-27 12:24:58  

欢迎访问
郑重声明
至正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至正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发信至zzsw@zzsw.net 或至电0512-65582789。

yuqiuwf     
本 贴

〖222.92.*.*〗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请 留 言
选择表情: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左对齐 居中 右对齐 项目符号 编号 回退 缩进 字体颜色 字体突出颜色 剪切 复制 粘贴
删除 撤消 恢复 普通水平线 超级链接 删除文字格式 插入表格 插入网上图片,支持格式为:gif、jpg、png、bmp 自动插入播放的媒体文件 插入栏目框 插入网页 查看HTML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