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首    页 苏州指南 消费天堂 特快专递 在线订房 古玩藏品 贴图观赏 大众信息
   苏州纵横 | 文史资料 | 姑胥掌故 | 名人名作 | 楹联诗词 | 喜庆节令 | 特色街市 | 吴门揽胜 | 名优特产 | 苏州随感 | 民俗风尚 | 吴侬软语 |
网站首页≡-->『 苏州指南 』-->『 苏州纵横 』-->苏州茶馆钩沉录(一)
主题:[原创] 苏州茶馆钩沉录(一)
表 情 作 者 叶子绿 发 表 时 间 2005-5-18 14:32:06 下一篇 本文:19173

苏州茶馆钩沉录(一)

老舍笔下的北京茶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形衰落。一些世居北京的老茶客,阅尽人间兴衰,感慨万千,不禁在茶馆里发出满腹牢骚。就在这北京的茶馆一角,勾划出时代的幻变与人间的沧桑。

但是苏州的茶馆却是别有一番景象。由于她对苏州的社会起着多种不同的功能,自清代以来一向兴旺发达,盛况有增无减。这一个古老行业并未因时代的进展而减其风采。

饮茶对人有益。《本草纲目》记:“茶止渴,令人不眠。”即给人以止渴、兴奋的作用。所以我国古代在生活上就有饮茶习惯。但饮茶方法与今不同,或煮或煎,都是属于烧的范畴。民间的口头禅“烧茶煮饭”就源出于此。而现在通行的以沸水泡茶之法,则始于明太祖。在《万历野获编》中称:“明太祖首创此法,开千古茗饮之宗”。茶和茗在古代也有一个区别。“早采者为茶,晚摘者为茗。”由于我国很早发现和生产茶叶,饮茶就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之事。所以茶馆一业起源亦早。虽然缺少考证,而在一些著名的古典小说和稗官野史中,却常有写及。唐宋时即有“茶肆”之称,然无牌号,仅在门前挑上一块“茶”字布幡。继称“茶坊”。清乾隆乙卯年(1795),苏州名画家徐扬,画了一幅盛世滋生图长卷(属清宫珍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把当时姑苏郡城的商贾云屯、市厘鳞列的盛景和人物,绘得须眉毕现,历历在目。在长卷画面上能认辨的苏州茶馆有三处,市招均称茶室。一处是在胥门内过石岩桥(今前街)江苏按察使司署”(俗称臬台衙门)的旁边,门前悬有道市招。此店仅一开间门面。茶馆虽小却说明自清至民国,在法院附近,必设有茶馆,以供涉讼者憩息方便。一处是在万年桥西堍,有一家X茶室,二开间楼房,楼梯设在店堂正中,市招挂在楼上窗前,旁边还挂着一块精洁馔饯的招牌。看来这是一家较有规模的兼作酒馆的茶室,还有一处是在虎丘山下,正山门东边,枕河而设的茶室。二开间,旁边还有一块字招牌。从这长卷中对清代茶馆之兴盛,便可略见一斑。清诗人沈朝初的《忆江南》中曾咏茶馆:苏州好,茶社最清幽。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灸鸡油,花草满街头。也说明清代稍有规模的茶室,大都兼作酒馆,两业不分。以方便茶客在茶兴之余,即买醉于此。在清顾铁卿所著的《桐桥倚棹录》中,所记嘉道之间的虎丘茶坊,不下十余处,多门临塘河,以迎游客。而以斟酌桥东的东情园为最。费参诗云:过尽回栏即讲堂,老僧前揖话兴亡。行行小幔邀人坐,依旧茶坊共酒坊。再次证明茶酒兼营在嘉道之间仍有存在。以后则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各业分工更细,逐渐地茶馆与酒馆分开而独立成业。然而茶坊之门临塘河,则直至目前,郊区和乡镇的茶馆,仍然是枕河面街而设,以利驾舟农民之上下。茶坊之称一直沿用至民国,茶馆仅是民间俗称而已,至抗战前夕又出现茶室之称。但是一切经营管理极少改革。

苏州茶馆因苏城的地理、历史、居民结构在东南一角有着特殊的地位。人文荟萃、工(手工)商繁茂、住户稠密,所以茶馆一业,在城厢内外起着一种不同于其它服务行业的单一作用。大中小不同规模的茶馆,遍布在苏州的商市中心、水陆码头,甚至也有在幽巷冷街的角落里。她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士、农、工商各界茶客。解放前来苏旅游的中外人士,莫不慕苏州茶馆之名,而专程到著名茶馆去啜茗。既可稍憩旅游疲累,又能领略一下苏州茶馆的独特风韵。虽然这仅是短暂的走马看花,难窥全豹,却有不虚此行之感。

茶馆虽是一个小小行业,但因行业发达,便成为苏州人不可缺少的一个去处。各界头面人物,各业行帮人员,各类文化名流借茶馆一角为会晤之处。有商谈工作的,有探讨问题的,有交流情况的,也有高谈阔论、说古道今的。更多的是一批悠闲子弟,他们眷恋家园的美好享受,尽情消受前人搏来的科第荣耀余荫,无所事事,过着席丰履厚、不劳而获的生活。孵孵茶馆,一生陶醉于此。茶馆吸引了这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故有来自各方的新闻与消息,在此集中、传播,而且是绘声绘色、分外精神。这些新闻与消息经过茶客的各抒己见,到头来也会出现一个比较多数的意见,再从茶馆里反馈到社会上去,自然地形成一股对社会有利的,或者有害的力量所以茶馆对苏州的文化、经济、政治等等各项大事,都会起着重要的、潜在的影响,集中反映出苏州人不同的思想活动和生活情趣。

苏州茶馆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一业,免不了也要“团行”活动,解决一些业内问题。茶馆在门口都设有“老虎头”,既供自己营业用水,又兼售热水。与单纯的水灶业(俗称老虎灶”)是略有不同的兄弟行业。所以茶馆就借东北街坊石皮弄内“水炉公所”(清道光十一年创建)作为集会场所。庚申中水炉公所被毁而未重建,茶馆业却日益发展。他们就在富巷中段面业公所”(该时面业兼营莱馆,尚属一个公所)毗邻,营屋三椽,正式成立茶馆同业公所。这是历史上茶、酒两业兼营,所形成的密切关系,所以公所也会靠在一起。清代苏州盛行创建公所,各行各业的公所居全国前列,茶馆之创建公所在公所发展史上是一个突出事例。因为茶馆小业之有公所,全国罕见。而且远远早于对苏州经济事务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钱庄、典当等大业之前。可惜到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公所里出了一个贪利无行的主持人阙云龙。他擅自偷偷地将公产绝卖与洋人为业,将屋改建为乐群社教堂。从此茶馆业又失去活动基地,集会酬神祗能商借面业公所一用。.直至民国二十年(1931)六月,正式成立茶馆书场同业公会的时候,才由同业集资购得景德路神道街房屋一所,作为会址。首届负责人是吴苑深处的经理曹培生和茂苑经理沈载兴。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公会登记表上,全行业的使用人数达一百七十四名。当时最大的吴苑茶馆七个堂口,使用的职工,约在二十人左右,小者二、三人而已。

茶馆的经营除了老板或经理外,设有专职的管理人员(中小的连帐房(会计)都没有),采取的是堂口包干制,一个堂口由一名堂官(即服务员)包干,也有二令堂口由一人负责的,如果一人忙不过来,由他去呼唤帮佣下手,由老板雇用,他们的工资极低,仅是象征而已。北伐前正堂工资五元左右,帮佣只有二三元,采取营业收入拆帐制。最初堂官仅得一分,老板取九分,不供伙食。北伐后经职工屡次要求改善待遇,拆帐比例逐步提高,从一分半提到二分。伙食由供应一餐中饭到中夜二餐,逢节享受酒莱一叙。在抗战前茶馆来客泡茶,亦行响堂。茶客要绿茶或红茶,堂官就高喊:绿眉一壶红眉一壶。有时茶客点明要加菊花,他就高喊:绿眉加菊。看到熟客入座,就不需熟客开口,即高喊茶名了。有时还在茶名下加喊优待的暗语:涨叶。随后堂官将挂在堂里的竹筹取下一根,至帐房处领茶一壶。帐房叫到一声涨叶,知道来客要优待一点,就在茶盒内再抓一点茶叶放入茶壶。晚上凭筹结帐、拆帐,向堂官收还茶资。以后简化手续,茶叶预先分好,一壶一小铅合。每晨交给堂官,晚上由他交帐结清。堂官为茶客填付的钱钞,以及茶客给的小帐,与老板无关。该时乡镇茶馆用的茶叶,每斤价约四角,城里甲级茶馆用的则一元五六角一斤。每斤绿茶泡茶七十壶,红茶五十二壶。由于这种经营方法,人事之精简是无可再简,堂官服务干劲之足是无可再足。这种老式管理加上严格规定的供应质量,却也起着节支增收的效果。

作者朱宏涌

 

-----------------------------------------------------  
最后编辑:admin  编辑时间: 2005-5-22 15:31:30  

“欢迎光临”
郑重声明
至正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至正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发信至zzsw@zzsw.net 或至电0512-65582789。

叶子绿     
本 贴

〖61.177.*.*〗

 相关文章:
文章主题 作者 类型 阅读
苏州茶馆钩沉录(五) 叶子绿 原创 506
苏州茶馆钩沉录(四) 叶子绿 原创 600
苏州茶馆钩沉录(三) 叶子绿 原创 478
苏州茶馆钩沉录(二) 叶子绿 原创 255
请 留 言
选择表情: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左对齐 居中 右对齐 项目符号 编号 回退 缩进 字体颜色 字体突出颜色 剪切 复制 粘贴
删除 撤消 恢复 普通水平线 超级链接 删除文字格式 插入表格 插入网上图片,支持格式为:gif、jpg、png、bmp 自动插入播放的媒体文件 插入栏目框 插入网页 查看HTML代码